近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重视青少年AI科普教育,正确认识并使用,让AI为教育赋能。
新华网: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新算法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据存力,数据存力在人工智能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冯丹: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包括数据、算法、算力,而算力又包含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传输能力。首先需要保证数据的存储能力,规整之后再用于计算去做大模型训练等,所以存力显得尤为重要。存力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基础设施,其内涵不仅是存储容量,还包括存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能耗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采用先进存力,可以助力系统整体性能提升,从而助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新范式发现新规律和发展新理论,产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多学科交叉创新,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都在加速和人工智能的渗透融合。
新华网:您认为有哪些方式可以进行AI科普教育,正确运用AI为教育赋能?
冯丹: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普及,正确运用AI为教育赋能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AI科普教育方面,我认为应鼓励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分支出来的一个学科,提倡青少年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熟悉并正确看待人工智能这个新技术和新工具。而AI为教育赋能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将是我们实现“因材施教”的有力辅助手段,通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本身特点,做定制化的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一学生一方案”,释放学生潜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新华网:“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让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提前走进大学,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后备力量。作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计算机学科导师,您认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实施如何激发青少年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兴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冯丹:“中学生英才计划”对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中学生开放大学资源,学校创造条件对同学们进行学习引导和深度挖掘,养成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同学到实验室开展工作是一种享受研究的过程,他们眼睛里闪耀着求知的光芒,因小有进展脸上洋溢着幸福感和满足感让老师也随之动容。我作为大学老师来说非常喜欢通过这种模式发现并培养优秀青少年,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们潜能无限,“中学生英才计划”对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