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很多的畫/那里有很多的書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我們在秋千下玩耍/快樂的大元社……”
11歲的女孩芳芳(未成年受訪者,均用化名)用這首稚嫩小詩表達對“大元社”樸素的情感?!按笤笔呛鲜庍h縣水市鎮(zhèn)的自然村,位于湘南九嶷山下。2016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劉休和妻子周燕成立“大元社藝術文化交流中心”。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前夕,記者來到大元社,探訪這個大家庭的快樂之源。
8月20日,孩子們在裝置藝術作品“眼睛屋”休息玩耍。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我想把藝術帶回家”
“大元社是我的另一個家。”芳芳說,這個“家”里有很多年齡相仿、經歷類似的小伙伴,還有教他們彈琴、繪畫、寫詩、做手工的“大朋友”。這是一個充盈著溫暖、充滿著歡樂的“大家庭”。
8月19日,孩子們和志愿者在晚餐時交流。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秀秀和芳芳是一對親姐妹,她們的父母離異,兩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在進入大元社之前,她們常常吵嘴、打架。
一年后,姐妹倆分別為對方畫了一幅素描,印在大元社詩集上。“姐妹兩個都有些藝術天賦,姐姐琴彈得好,妹妹畫畫、寫詩。我們嘗試通過她們各自的藝術創(chuàng)作讓兩人溝通,互相欣賞、彼此尊重?!敝苎嗾f。
這是秀秀和芳芳姐妹為彼此畫的素描(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1996年,周燕的家鄉(xiāng)湖南益陽沅江市遭遇洪澇災害,兩年后,年僅8歲的周燕成了“留守兒童”?!澳且豢唐鹞业耐昃徒Y束了。也許是共情心特別強吧,我對農村留守孩子非常在意?!敝苎嗾f,“最初我只是很樸素、純粹地陪伴,踏踏實實去觀察。后來發(fā)現這些鄉(xiāng)村孩子們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被保護得很好,也許藝術真的可以幫到他們。”
8月20日,孩子們在戲劇表演前穿上服裝、整理發(fā)飾。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我在大學是學藝術的,我想把藝術帶回家,就是要看看鄉(xiāng)村需要藝術做什么,藝術能為鄉(xiāng)村做什么?!敝苎嗾f。
2019年和2020年,周燕帶著大元社的孩子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兩次展覽,用泥巴、枝條、樹葉構成的藝術品,散發(fā)出清新的田野氣息,引起關注。
“呼吸得到的東西才是活的?!敝苎嗾f,對“大元社”的孩子們而言,藝術不再是簡單的陪伴,更成為促使他們作出改變的力量。
上圖:2020年6月1日,大元社的孩子們在北京參加尤倫斯“家園”公益展。下圖:2019年12月21日,大元社孩子的作品《山火》參加北京尤倫斯“青少年藝術節(jié)作品展”。(受訪者供圖)
“去鼓勵,去支持,去擁抱吧”
在大元社每年的“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上,總有一個靚麗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欣怡。來大元社之前,她從未發(fā)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也從未發(fā)現自己多么熱愛跳舞。
“之前她從不敢上臺,總是說‘阿姨我不會,唱得不好’。”周燕說,“我們就想了個辦法,帶她去沒人的地方,對著大山唱?!?/p>
“藝術節(jié)”前,周燕又將欣怡單獨帶到“草坪劇場”,為她一人打開所有燈光,鼓勵這個既敏感又脆弱的女孩在夜風輕拂中翩翩起舞。那一刻,深藏于欣怡心中的壁壘,被沖破了,她成了一個從自我保護和封閉意識中蘇醒的歡樂舞者。
2022年8月20日,欣怡在大元社“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上跳舞。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我就是要讓她享受舞臺的感覺,就是要告訴她,你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舞者?!敝苎嗾f。
當欣怡在“藝術節(jié)”上表演的那一刻,身患癌癥的爺爺出現在人群中。“他原本以各種理由,怎么也不肯來,但我還是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了他?!蹦莻€瘦削的身影,雙肩微微顫動,眼角閃過晶瑩。
8月20日,大元社的孩子們在參加“藝術集市”。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這些孩子,他們需要支持,就去支持吧;需要鼓勵,就去鼓勵吧;需要擁抱,就去擁抱吧!”周燕說,藝術應該帶給他們的,就是釋放的真我、點燃的信心。
2018年起,大元社“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連續(xù)舉辦了6年,所有的節(jié)目策劃籌備、演出現場布置、服裝道具設計等都是孩子們自己完成。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自我,與外界對話。那一刻,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了載體,他們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價值。
“鄉(xiāng)村需要藝術幫助療愈”
最初,大元村的孩子和家長們對這個莫名其妙的“什么社”并不理解,也不信任。“藝術”于他們而言就更加遙遠。“但信任關系的建立就在于真誠,有真誠就有信任,有信任就有一切。”周燕說。
8月20日,周燕(左上)和志愿者、村民們一起搭建裝置藝術作品“蘑菇屋”。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那時候周燕還懷著孕,“就每天挺個肚子在村里面轉來轉去,去家訪,找爺爺奶奶嘮嗑,輔導孩子們做作業(yè)……”能做的,周燕都會嘗試著去做,目的只有一個:信任。
當孩子們把自己的藝術作品帶回家,當他們把在學校獲得的各種榮譽展示出來,當一次又一次的“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在歡快的歌舞中落下帷幕,當村民的墻壁上畫滿孩子的“涂鴉”……“遲到的信任”終于來臨。
“藝術很‘好玩’,它不是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它是用眼睛、用手、用身體去學習,是可以自由表達的工具,可以盡快把孩子心靈打開?!敝苎嗾f。
8月19日,小朋友在大元社草坪劇場的陶土裝置上繪畫。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大元社”后的草坪上有一個用竹條、樹枝搭建的“毛毛蟲的巢穴”,它的創(chuàng)意設計源于——12歲女孩茜茜的“夢”。
茜茜會經常夢到毛毛蟲爬來爬去,爬滿身體,夢著夢著便驚醒過來。這個夢折磨了茜茜很多年,“我便讓她嘗試著把夢中的毛毛蟲做出來。”周燕說,“做好之后,孩子們很喜歡,經常鉆來鉆去玩耍?!倍畿缫搀@奇地發(fā)現:原來夢中“邪惡”的毛毛蟲并不可怕,也可以很“可愛”!
2022年8月20日,孩子們在大元社“鄉(xiāng)村藝術節(jié)”演出。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大元社有很多留守兒童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孤獨、封閉,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周燕說,“起初我們只是想通過藝術陪伴他們、觸發(fā)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找到自我價值,學會表達、理解和溝通?!睗u漸地,周燕探索出了藝術的療愈功能,這或許能讓鄉(xiāng)村兒童受益終生。
總策劃:顧錢江
監(jiān)制:衛(wèi)鐵民 閔捷
記者:趙眾志 陳振海
視頻:史凱麗 陳振海
編輯:朱昊晨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湖南分社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