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5月19日電(記者劉書云 孫正好)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坐標原點鐘樓之東北側(cè),有條半截古巷。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便是著名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
西安易俗社。孫正好攝
1912年成立至今,西安易俗社弦歌不輟、名家頻出?!安煌趥鹘y(tǒng)戲班,易俗社成立之初就以新思想甄別舊戲,免費招生以“學府”形式培養(yǎng)人才?!币姿咨缟玳L惠敏莉介紹說。
易俗社劇場內(nèi)景。孫正好攝
走進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前廳,最顯眼的便是“古調(diào)獨彈”匾額。這是文壇巨匠魯迅與古老秦腔互動的珍貴紀念。
1924年7月,魯迅被邀至西北大學講學,期間多次到受邀至易俗社觀劇。受到《雙錦衣》等易俗社愛國劇目的感染,臨行之際,魯迅題下“古調(diào)獨彈”四字制成匾額贈予易俗社,稱贊其“改良舊戲曲,推陳出新,征歌選舞,寫世態(tài),彰前賢,供娛樂以陶情,假移風以易俗”。
“易俗社骨干成員多具有濃烈的家國情懷?!币姿咨绺鄙玳L陳超武說。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寇入侵,易俗社班底演出《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等愛國劇目;1953年,易俗社骨干力量還深入抗美援朝前線,開展600余場演出,為志愿軍戰(zhàn)士帶去了“鄉(xiāng)音”。
“創(chuàng)建111年來,易俗社原創(chuàng)、改編了《雙錦衣》《奪錦樓》《柜中緣》等千余冊秦腔劇目,經(jīng)典唱段‘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成為三秦大地精神文化符號?!被菝衾蛘f。
近年來,易俗社“百年戲單”仍在不斷更新:《黨的女兒》展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的奉獻精神;《織夢人》聚焦趙夢桃等紡織工人的勞模精神;原創(chuàng)歷史劇《昭君行》用中華傳統(tǒng)美學譜寫精神長歌。
新建的易俗社文化街區(qū),集“館、展、演、商”于一體,位于街區(qū)核心地段的易俗社露天戲臺,常常好戲不斷,來這里品味文化大餐的既有戲迷票友,也有全國各地的游客。
易俗大劇院。孫正好攝
“易俗社文化街區(qū)開街后,露天舞臺讓我們和觀眾的距離更近了。”易俗社青年旦角演員王鳳云說,“群眾的熱愛與期待,正是我們演好每一部戲的動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wù)演好每個角色,將秦腔藝術(shù)傳承好?!?/p>
“易俗社傳承百余年和家國同頻,與時代共振,‘為人民而寫,為人民而演’這一傳統(tǒng)恒久不變,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凝心聚氣的初心也不會改變。”惠敏莉說,“我們將繼續(xù)以赤子之心賡續(xù)傳承,合力將秦腔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