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新需求下看百年医院发展之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8 16:10:20
来源:新华网

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新需求下看百年医院发展之路

字体: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正是以生产力变革发展为主线,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才得以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才得以有效保障。为全面展示新时代下,公立医院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决心和信心,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华网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人人享有健康”进行深入交流。

回望过去百余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从“病无所医”到“病有良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沧桑巨变。杨尹默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建设、成长与飞速发展,正如一面镜子一般映照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

服务为先:奠基初期的奉献与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与分布极不均衡的严峻挑战,国家果断采取行动,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置于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位置。这一战略决策不仅激发了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活力,也促使各家医院积极应对,不仅在内部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展现出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通过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培养医疗人才、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等方式,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国家还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此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作为医学领域的先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医疗队深入农村、山区,开展巡回医疗、送医送药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实现了医疗服务的普惠性。

“北京等地的医疗机构,向各地输出了大量技术人员,同时也对兄弟医院的发展建设进行援助。”杨尹默回忆道,60年代口腔科的独立建院、70年代肿瘤科的独立发展以及80年代神经精神科独立建所,这不仅标志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学科专业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我国口腔医学、肿瘤医学和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整个医疗卫生领域的全面进步。

飞跃:让“技术”成为核心生产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地,新中国迎来了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崭新阶段。这一阶段,“技术”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面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杨尹默表示,在这一阶段,各家医院实现了医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行业先锋,更是通过其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医疗技术方面,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引进与创新并重的热潮。高端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如MRI、CT、PET-CT等高端影像诊断设备,以及微创手术、介入治疗等先进治疗技术的普及,极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科研的投入,支持原创性医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我国医疗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根据国内外医疗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加强了心血管内科、神经内外科、肿瘤学、肾脏病与透析、妇产科、儿科等特色学科的建设,不仅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乃至全球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实施了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一方面,通过设立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和海外研修项目,鼓励优秀医学人才脱颖而出,走向世界舞台;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医院积极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全球同行分享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研究成果。不仅如此,还与多个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这一举措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疗卫生的成就与实力,还从国际交流中汲取了宝贵经验和技术资源,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质量引领:公立医院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公共卫生医疗领域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努力书写保障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2012年到2024年,医院进入了以‘质量’为核心关键词的第三阶段发展时期。”杨尹默表示,在这一阶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将“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致力于构建高效、优质、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各个领域和学科都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医疗行业的发展上,较之于前六十年有了飞速的变化。这一成就不仅归功于前六十年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更得益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在医疗体系内部,我们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进步使得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质量认证标准(如JCI、ISO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确保医疗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内部审核和患者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质量。同时,医院还注重患者体验的提升,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等措施,提高患者满意度。此外,医院还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发展 新要求:做研究型医院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创新、医学教育水平以及就医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建设亟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大医院的核心定位一定是一个研究型医院。这要求我们拥有一批优势学科,这些学科需兼具卓越医疗能力、高水平科研实力及高质量教学能力,以全面推动医学进步与发展。”杨尹默指出,医院不仅需要保持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即医疗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更需拓展职能,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转型。研究型医院作为医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型人才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人才一方面靠“引”,另一方面靠“育”,医院的发展应以自身人才培养为基础,然而在某些学科上,通过引进外部优秀人才也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这些学科的水平。杨尹默表示,学科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使医院与国际接轨,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意味着,作为研究型医院,我们需要建设创新型学科,而创新型学科则需要培养出具有学者气质的医生。可以说,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学者型医生的培养促进了创新型学科的发展,而创新型学科又反过来助力研究型医院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发展依赖于学科的建设,学科的发展则依靠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最终又归结到院长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因此,院长的职责在于构建高质量的学科体系,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展望未来,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新要求,不仅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呼唤,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一次全面升级。从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性的持续提升,到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医院管理与运营效率的优化创新,到就医体验与患者满意度的深刻变革;再到医疗卫生体系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均衡布局与高效利用——每一项要求,都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